庆元有着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的美誉,是浙西南的重要生态屏障,是华东地区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之一。县内已知高等植物有2314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1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41种;脊椎动物254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7种;昆虫2200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动物2种;大型真菌资源有423种,其中可食(药)用的有360种;发现新物种百山祖角蟾。
一是开展本底调查评估,摸清生物多样性本底。2020年以来,庆元开展了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对生态家底进行了摸排,提出了保护建议,形成了《庆元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规划》《庆元县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报告》。根据调查,共记录到高等植物2314种,其中苔藓类植物134种,维管植物2180种;哺乳动物23种,鸟类191种,两栖爬行动物75种,陆生昆虫2200种,大型真菌149种,鱼类53种,底栖动物98种。其中,一批国家重点保护和珍稀濒危的物种如伯乐树、莼菜、黑麂、豹猫、食蟹獴、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虎纹蛙、神农吻虾虎鱼等相继被发现。
二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按照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854.22平方千米,占全县国土面积的45.01%。其中,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5个,面积761.00平方公里,占红线面积的89.09%。此外,共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地16个,其中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小区12个、风景名胜区1个、森林公园1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个,对百山祖冷杉、大鲵、浙江楠、闽楠、桢楠及红豆树等重要物种进行有效保护,为生物多样性维护和稳定创造条件。
三是强化生态保护修复,改善生物栖息地生态环境。围绕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更加美好生态环境,深入实施封山育林、绿化造林、退耕还林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县活立木蓄积量从2016年的1317.64万立方米增至1442.70万立方米,年均增量6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6.02%,位居全省首位;建成省级以上公益林141.08万亩,省级林业保障性苗圃338亩,县域内每年发挥的生态效益价值达136.76亿元,经过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四是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世界地球日”活动为载体,面向全社会广泛开展爱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宣教活动,提高全民保护自然资源意识。今年,结合“4·7庆元生态日”开展了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共享生态文明新成果”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组织170余人参加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培训,组织40名学生赴百山祖国家公园开展生物多样性研学活动。此外,开展打击捕获、猎杀、经营、销售、食用野生保护动植物联合执法检查活动,截至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30人次,共检查农贸市场10余家,相关超市、餐馆、店铺等经营场所300余家,发放宣传单1000余份。(庆元分局 刘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