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区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加法”运算模式
来源:市生态环境局 发布时间:2022-11-01 15:51 访问次数:


10月27日,市委书记胡海峰在高水平推进美丽丽水建设暨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创建大会上强调,要把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先行示范向典范引领全面跨越。那么,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可以如何开展,咱们一起来看看云和的“加法”运算模式。


自然+人工 修复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


近年来,云和县积极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建设,投入2亿余元资金开展退耕还林、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等工程。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紧密结合,针对集中连片、破碎化程度重、生态功能已经退化的自然湿地开展修复以及综合整治工作,优先选择生态功能退化严重的重要自然湿地进行修复。完成生态修复总面积55.67平方公里,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面积5333.33公顷。



规划+设计 打造生物多样性体验场所

云和县以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为基础,启动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项目,致力于打造全国首个以农耕文明为特色,“生态发展”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地。近期计划投入5.2亿元,重点建设生物多样性体验馆、农耕动物园、特色植物园等形式多样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场馆及附属配套设施。目前已完成项目规划编制。


稻田+养殖 构建生物多样性共富模式


“稻螺共生”养殖模式,在云和县崇头镇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一直传承至今。“稻螺共生”是把种植水稻与养殖田螺有机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通过田螺在稻田中活动及物质交换,增加水稻根部的溶氧与营养物质吸收,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而水稻能为田螺提供一个良好的避暑环境,从而实现稻、螺共生互惠互利的小生态。云和县运用“稻田+养殖”水产共生方式(分为稻螺共生、稻鱼共生、稻鳖共生、稻鳅共生四种模式),一方面实现梯田湿地生态循环系统的自然恢复,另一方面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的种植效益,形成特有的云和梯田“自然法修复湿地生态循环系统”。根据测算,云和县崇头镇110亩“稻螺共生”田每亩螺产量能达到300到500公斤,可增收1.8万元左右。2022年8月14日,该案例在《新闻联播》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