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近年来,丽水市以严要求、实举措、高标准密织“三张网”,深入实施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 ”创建,全力打好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累计建设完成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26个,着力在高水平保护中,助推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治水成果。2021年丽水市城市水环境质量位列全国第10。
“排查网”
地毯排雷——排查隐患风险点位
一是摸基数。以“点、线、面、网”相结合方式对辖区污染源和排水系统全面开展排查,摸清基础参数,形成园区基数库,实现涉水企业基本情况台账“全覆盖”。经排查,丽水市现有重点工业园区30个(省级及以上园区11个),园区范围企业数2333家(涉水企业1605家)。
二是查漏洞 。借力科技手段“问诊”,摸清每根管网的“来龙去脉”,让隐蔽工程可视化,全方位检验园区排水系统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缺陷,做到排查无遗漏、无盲点。在一次排查中,检查人员来到一家玩具加工厂,拿出该企业厂区雨污分流示意图,经过现场对照、逐一踩点,发现厂区内有2处雨水管网错接,未做到图实合一。随即,检查组将此类问题列入关注重点并督促企业及时有效进行问题销号。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排查园区管网总长度约510公里,企业管网总长度约880公里,发现问题数5073个。
"示范网"
靶向施治——实战练就示范样板
一是督全盘。为能更高效的“对症下药”,市县联动,梳理前期盘查结果,编制全市各工业园区“一点一策”方案和四张清单、1740家企业“一厂一策”和四张清单,汇总形成一张可操作、易调度、好整改的《丽水市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问题跟踪进度表》;定期开展“回头看”专项行动,疑难杂症上下帮,顽疾痼疾反复督,累计出动约50人次,新建、改造管网超220公里,完成初期雨水收集处理整改企业94家,完成问题整改数326个。
二是竖样本。结合产业集中分布特点,因地制宜,推进地方特色亮点涉水产业群“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带动区域形成标准化、规范化、可推广的建设样板。例如:浙江丽水松阳工业园区作为省级工业园区,主导产业为不锈钢制造,2020年被成功列入“污水零直排区”省级标杆园区第一批培育名单。松阳以“重点优先、整体推进”原则率先开展不锈钢企业大排查大整治“1331”工作,完成48家不锈钢企业酸洗场地“密闭+架空”一体化改造,真正做到“暗改明、下改上”。目前松阳正在全力推进省级标杆园区创建,已累计投资约3800万元,完成园区范围内55家企业排查整改、28家涉水企业“污水零直排”建设,累计清淤检测维护管网45.05千米,清理淤泥210余吨,修复问题管网817处。
“防护网”
全面布防——构筑生态环境屏障
2022年是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的收官之年,根据浙江省全域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应截尽截、应收尽收、应处尽处的目标要求,丽水以“双全”举措布设四道防线,深入推进“零直排区”建设,搭建水环境安全“防护网”,助力丽水河湖全美丽。
一是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管网建设作为“零直排区”创建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决定着污水收集率能否达到百分百、雨污能否全分流。根据前期地毯式排查与靶向治理,全市园区共完成约1700公里管道建设和修复,已实现26个工业园区管网全覆盖,保障了园区范围内1574家涉水企业污水有去处。就如某电子制造公司原本在生产车间外设置了供员工作业后清洗的洗手池,洗手废水日产生量不足1吨,由于厂房建设期较早管网未铺设到位且废水量较少,导致洗手废水一直未落实排放去向。经此次管网覆盖建设后,这股废水接入市政污水管网,成功为其找到了安置的“家”。
二是处理全达标,信息全管控。前端管控固然重要,末端治理同样不能忽视。随着污水全收集的实现,污水处理作为外排环境的最后一道关卡,对其设施承载能力有了新的挑战。为此,丽水持续加大工业废水收纳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将数字化管理手段融入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中,为实时监控、应急预警、问题溯源等长效监管举措赋能,旨为提升水质治理效能,确保水环境安全。
据统计,全市共有17座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日处理量达39万吨,累计投资8.07亿元完成11家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改造;全市工业园区已建有20个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厂;已有30个污水集中处理排放点位信息纳入省市县三级在线联网监控管理平台。值得一提的是,遂昌县已成功搭建生态环境一体化智慧管控平台,整合全域范围内1184个污染源、20个地表水等自动监测站及部、省、市近33个子业务系统,实现了全方位、集成化的精准管控。
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区”是“污水零直排区”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推进碧水保卫战的基础性、标志性工程之一,也是“五水共治”实施的重要抓手之一。下一步,丽水将持续深入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织密织实水环境“防护网”,筑牢瓯江流域水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