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区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中国环境报》2版头条:青田既种丰收也种风景
来源:市生态环境局 发布时间:2022-08-08 09:37 访问次数:



8月2日《中国环境报》2版刊发《青田既种丰收也种风景》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日前在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举办,主题为“保护共同农业遗产,促进全面乡村振兴”。


在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核心保护区方山乡,梯田层层叠叠,绿油油的水稻已进入拔节孕穗期,水里的田鱼还会偶尔摆尾泛起层层涟漪。就是这种丽水人熟悉的田鱼,“游”进了全球首批、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在这张“金字招牌”里

除了丽水现有的生态优势外

还有多少隐含的环保元素

值得我们去探究?


生态农业——稻鱼共生就是典型代表


青田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在这片土地上,勤劳的青田先民,面对“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地理条件,创造了适应自然条件的种类丰富的生态农业模式——“田面种稻、水体养鱼,稻花肥鱼、鱼粪肥田,稻鱼共生、鱼粮共存”的稻鱼共生系统。


“山区稻田水温低,不利于水稻萌蘖,老祖宗就把鱼放进去。鱼经常游到稻根边上觅食,不但能吃掉虫卵,还能刺激水稻萌蘖,这样稻子产量就提高了,鱼也养好了。”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叶明儿介绍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也能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山区农业提供借鉴。



“我们村种的大米、养的鱼都是无公害绿色食品。鱼吃稻花和害虫长大,还能给水稻施肥松土。”村民吴勇强介绍,“种田基本不施化肥农药。与水稻单作相比,稻鱼共生虽然种植密度有所下降,产量却能提高15%左右。”


据了解,“稻鱼共生”最大限度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是一种循环的生态农业种养模式。截至今年6月,青田稻田养鱼产业面积已超5万亩,标准化稻田养鱼基地3.5万亩,年综合产值超过5亿元,成为青田东部地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




和谐共生——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遗产


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就成为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我们一直沿用的古法稻田养鱼,是个宝贝。”2007年,受到“稻鱼共生系统”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启发,金岳品从法国返乡加入稻鱼养殖事业。2009年,金岳品组建了方源田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村民入社,青田的稻鱼米种植开始走向市场化和精品化。



如今,新建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打开大门,以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喜迎八方来宾。


在博物馆内,游客们可通过不同版块里的图示、实物及视频解说等,了解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和文化精髓。


“稻、鱼、虫、草、菌之间的相生相克,稻田生物与水、土、气之间的物质循环,一个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农业典范就展示出来了。这种减少对化肥农药依赖的生态循环方式,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生态平衡有着重大意义。”工作人员介绍。


“青田在农遗文化传承方面做得非常好。”斯里兰卡驻华大使帕利塔·科霍纳在参观过程中对青田在稻鱼共生系统的传承和发展方面给予了高度肯定。江苏省兴化市委副书记、市长殷俊则表示,青田把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融入稻鱼共生系统发展这一做法,非常值得兴化学习借鉴。





EOD模式——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


自2019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EOD模式发展,这是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公益性较强、收益性较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是一种创新性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


今年4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第二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名单,青田县“侨乡大花园”项目榜上有名。



从《青田县“侨乡大花园”EOD模式试点实施方案》中可以看到,该EOD项目主要包括文旅产业开发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类、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提升类三大类36个子项目,预计总投资额为40.49亿元,建设期为2021—2024年。稻鱼共生“乡村游”项目就是其中一个子项目,计划投资总额两亿元。


据介绍,青田将依托稻鱼共生“乡村游”EOD项目等资金支持,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实现全域通村道路改造提升、全域防洪堤及农田水利、田园综合体及一村一品提升等目标。



在此基础上,青田还将继续深挖农耕文化,以深化稻鱼产业的品牌建设和深度开发为突破口,以稻鱼共生农旅文融合创新发展为动力,建设稻鱼共生高效产业示范区,扩大稻鱼共生系统的经济效益。同时,进一步做强农文旅融合产业,相关工程如奇云山电竞小镇、稻鱼小镇石前村、古刹松树下村、星光之恋周岙等多个改造工程将陆续开工。让稻鱼共生这项传统农业与“文化”“生态”“旅游”碰撞出新的火花,实现稻田养鱼“既种丰收也种风景”。




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近年来,丽水市生态环境局牢牢把握减污降碳总抓手,突出加强绿色低碳发展引领。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坚持绿色办会理念,在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碳排放抵消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经专业机构核算,整个活动碳排放量为196.8吨,并经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复核确认。


为实现“零碳”会议目标,青田县人民政府计划通过购买经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认可签发的核证减排量,对本次大会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抵消。


得知这一情况后,浙江青山钢铁有限公司主动联系丽水市生态环境局青田分局,并出资购买核证减排量,用于抵消本次大会产生的碳排放量。这也是丽水市首次采用企业捐赠核证减排量抵消会议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的方式,实现了“零碳”会议目标。



记者还了解到,青田县将通过对稻鱼共生方法学备案,形成浙江省首个可推广、可应用的稻鱼共生系统方法学的标准方法。同时,引导稻鱼共生系统减排项目参与重启后的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为浙江省农业领域碳减排走出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据介绍,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目标方面,稻鱼共生系统相比水稻单作系统具有显著优势。在减污方面,稻鱼共生系统比水稻单作系统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分别减少68%和24%,杀虫剂的用量仅为水稻单作系统的3.24%;在降碳方面,每公顷可减少011.9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其中主要为甲烷和氧化亚氮),全年可减排约3393吨二氧化碳当量。


“我们已谋划了《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工程》项目,将重点实施稻鱼共生系统方法学、减排量、碳标签开发等三大项目。”青田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青田将以农遗大会为契机,继续挖掘稻鱼共生系统中的环保价值,全面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来源 | 全文摘自《中国环境报》作者:董浩、杨军浪、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