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区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
云和:构建“两山”转化循环机制 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
来源:市生态环境局 发布时间:2023-01-16 09:30 访问次数:


云和县地处浙西南,青山翠绿,碧水长清,是浙江乃至华东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云和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起“绿色发展智护绿水青山——改革创新促进‘两山’转化——生态修复反哺绿水青山”的循环可持续发展机制。如今的云和,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富足美满,绿水青山品质更高,绘就出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画卷。


践行绿色低碳循环理念  “数智”体系夯实“两山”生态根基


云和县将数字化手段与生态建设相融合,统筹资源构建“数智”体系,以数字化改革“智护”绿水青山,夯实“两山”转化之基。


2018年,云和被列入全国首批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试点县后,着手推进环境健康风险管控,汇集污染源、企业工况、无组织扬尘、机动车尾气、水气环境质量5大监测系统数据,构建动态评估环境健康风险的“环境健康管理在线”场景应用,实时发布环境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和生态环境康养指数(EHPI),为环境管理前期风险评估和过程风险管控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2021年云和县启动“无废城市”创建,创新打造“无废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建成一般工业固废分拣中心、一般工业固废处置中心、危险废物收储转运中心、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中心、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中心、病死猪无害化处置中心等6大平台,有效推进工业固废闭环管理、生活垃圾分类收处以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效提升了环境污染物的末端无害化处理水平。目前,云和工业固体废物安全处置率100%,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覆盖面达100%,农业废弃物安全处置率达90%以上,2022年7月8日,在全省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推进大会暨生物多样性保护大会上,云和被授予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清源杯”,系全省首批、全市首个、山区26县唯一。


激活生态产品内生动能 改革创新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云和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在绿色金融、生态信用、政府购买、市场化交易等领域率先破题,成效初显,“两山”转化路径进一步拓宽。

率先出台《云和县土地出让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方案》,通过“经济产出价值+生态环境增值”的生态资产评估核算方式,明确了土地中生态环境增值部分资金专项用于本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建设。2020年以来累计成功出让8宗“生态地”,获得生态环境增值共计163.5万元,该工作获袁家军书记等省级领导的批示肯定。出台全省首个生态产品政府采购办法,创新推出“数字生态贷”、“两山兑”、“两山贷”等绿色金融产品,2020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两山兑”积分兑换12.6万分,合计金额12.6万元,完成“两山贷”贷款221笔,合计6100余万元。推出全市首个“信易游”生态守信激励机制,为生态信用守信者(绿谷分等级为AAA级和AA级的市民)提供购票、住宿、用餐等信用优享旅游服务,是生态信用优惠变现的有益探索。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资源反哺实现“两山”互利共赢


云和在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从绿水青山中获取可观经济收益的同时,不忘构建起金山银山对绿水青山的反哺机制,实现“两山”互利的良性循环。积极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建设,2021年投入2亿余元资金开展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相结合的退耕还林、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等工程,在生态脆弱区、重要节点区位采取补植阔叶树种、森林抚育等措施改造林相,完成生态修复总面积55.67平方公里。运用“稻田+养殖”水产共生方式(分为稻螺共生、稻鱼共生、稻鳖共生、稻鳅共生四种模式),形成特有的云和梯田“自然法修复湿地生态循环系统”,实现梯田湿地生态循环系统自然恢复与粮食生产功能区种植效益提升双赢。2022年8月14日,该案例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完成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和重要栖息地调查,启动云和梯田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建设项目,近期计划投入10.2亿元,重点建设生物多样性体验馆、农耕动物园、特色植物园等形式多样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场馆及附属配套设施,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再升级,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大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再增收。


云和县将持之以恒推进绿色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战场,谋深谋实“两山”双向转化的机制与路径,努力实现“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