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大均乡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发展水域救援、旅游、民宿、农家乐等业态,发挥生态产品价值,助力共同富裕,展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景宁实践,亮相央视《共同富裕 中国实践》栏目。
大均乡地处景宁西南,距县城13公里,畲族人口占比35.4%,是国家4A级景区“畲乡之窗”所在地。2019年大均乡率先进行GEP核算,将生态“定价”,报告显示GEP总值是18.79亿元,其中气候调节价值9.38亿元,水源涵养6.18亿元,土壤保持1.50亿元。生态“有价”了,如何给老百姓带来收益呢?从GEP里找准方向,大均乡将目光瞄准了“水域经济”。
深挖水域价值,用心写好救援经济
大均乡溪流水质常年保持在Ⅰ类水,既有清澈见底的平静水面,也有水流湍急的险滩,非常适合急流救援训练。民间水域救援队伍在大均建立民间义务救援训练点,并逐渐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民间救援队前来参加培训。这种典型的培训经济让大均看到新产业,积极与消防、公安、警校等各救援管理部门开展对接,邀请专业队伍建立专业救援技能培训基地。2020年景宁大均急流水域救援培训基地落地以来,已成为国际搜救教练联盟等搜救四大体系和中国红十字会、省消防、公安等近十个省级部门机构的水域训练定点合作基地,连续3年举办省级水域救援培训赛事。2020年以来大均水域已经累计举办各类水域救援培训140余批次;培训学员超过5400人次。
深化水系保护,织密生态“防护网”
为保证生态优势不变,大均乡引进污水处理新工艺,建成全市首个农村污水处理终端建设(MABR)技改试点项目,探索以更低的能耗和运维成本,换取更高效的污水处理成果。壮士断腕关停河道上游小水电,恢复小溪河道生态流量,恢复流域和谐“原生态”。搭建全市首个智慧生态治理平台,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水、土壤等环境治理状况进行实施监测和精准分析,让生态治理有了“智慧大脑”。建立长效管控机制,与村民与村集体形成责任清晰、激励约束并举的共治局面,为水域生态保护构建扎实防控体系。
延长产业链,打通共富之路
由专业救援向游客体验、研学教育等方面拓展,打造常态化、市场化的培训教育和旅游体验项目。建设水域救援科普馆,被认定为第八批全省科普教育基地。围绕水域安全科教,结合畲族文化、耕读文化、三杆文化等,开发以“水域安全教育、自然教育、劳动实践教育”为一体的多主体串联式研学线路产品,大均乡也成为景宁中小学的研学基地。依托专业水域救援技术,开发漂流、皮划艇、绳索、桨板、高空架等“观赏型+体验型”旅游项目。自水域救援培训基地成立以来,2020到2022年,带动村民民宿等直接经济收入达2000余万元,乡域村集体总收入连续三年达200万元,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增收致富。
在大均通过“水域经济”,让绿水青山有价,有效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的动能,将自然资本盘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提供景宁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