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公布了全省第二批低(零)碳乡镇(街道)试点赛马评估结果,松阳县古市镇荣获最优等(A级)。
自2022年入选省低(零)碳试点以来,古市镇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依托秸秆“五化”综合利用模式、农业废弃物收储“共富兑换券”模式、“稻+X”循环生态种养模式和“光伏+养殖”生产模式四大创新模式,有效盘活闲置资源,为产业注入新发展动能,并聚焦全生命周期碳减排,积极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助力实现“降碳不降产”,生态与经济双提升。
截至目前,全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0.41吨二氧化碳/万元,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7提升至0.62,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处置能力在全省名列前茅,成功构建了独具古市特色的低碳发展样板。
古市镇
变废为宝 开展农作物秸秆五化”综合利用模式
针对废弃茶枝叶、水稻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处理难题,古市镇积极推行秸秆肥料化利用,每年生产有机肥逾7000吨,有效促进了土壤质量的提升。同时,逐步推进秸秆的燃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年生产生物质燃料达2000吨,为造纸和胶合板行业提供原料逾4000吨。
此外,古市镇还不断探索秸秆的基料化和饲料化利用,年基料化种植达5万袋,饲料化利用玉米秸秆超2000吨。通过实施农业秸秆的“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饲料化”五化综合利用模式,古市镇每年农业废弃物处理量达1.35万吨,年减碳约2万吨,实现年利润200万元。
秸秆“五化”综合利用模式
机制创新 推行农业废弃物收储“共富兑换券”模式
古市镇积极引导回收秸秆、废菌棒进行资源化利用,搭建回收利用机制。试点建设期间,三青农业建立乡村共富服务站,废菌棒(干棒)按5.5元/百斤兑换等额的乡村共富券,回收废菌棒后重新加工成有机肥或生物质燃料棒,村民可在指定地点通过“共富兑换券”换取同等价位的有机肥料、新菌棒,或者在定点超市兑换大米、盐、油等生活用品。
“共富兑换券”交易模式示意图
该机制一方面彻底解决了松阳县秸秆的“疏”出难题,另一方面为农户增加经济收入,2023年累计为农户提供了70万-80万元物资兑换。
多样化探索 形成“稻+X”循环生态种养模式
利用本地农业的特色资源,古市镇积极开发具有互补优势的“稻菌”“稻鳖”和“稻蛙”模式,实现了“一田多收”和“一水多用”,从而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稻+X”循环生态种养模式。
“稻+X”循环生态种养模式
据估算,古市镇的羊肚菌+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每亩的收益可达五万元以上,轮作后耕地质量可提升30%以上。稻鳖共生模式下的水稻施肥量仅为传统单种水稻模式的30%至40%,病虫害防治药物的施加频次较传统模式减少了一半,经济效益实现了2至4倍的增长。稻蛙模式实施后,水稻产量提升了20%,实现了化肥农药的零使用,平均亩产值达到了3万元。
产业融合 积极推广“光伏+养殖”生产模式
借助国家大力推行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契机,结合自身的地理环境和产业特色,古市镇创新提出“光伏+养殖”生产模式。
架设在水面上的光伏阵列为养殖的鱼虾等提供良好的遮阳作用,降低水面温度,减少水分蒸发,并一定程度抑制了喜阳藻类的繁殖,为鱼虾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养殖附加值成倍增加,实现水产养殖、光伏发电互融互补,进一步助推绿色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以古市镇社公垄山塘分布式光伏项目为例,该项目自投入运营后,每天可向国家电网提供约1500度清洁能源,每度收益约0.4元,达到了“上可发电、下可养殖、一地两用”的渔光互补效果。
光伏+养殖”生产模式
低碳认证 创新开展有机肥产品的碳足迹核算
古市镇以三青农业的有机肥为典型产品,委托浙江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精准掌握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情况,打造低碳有机肥产品。核算团队详细分析了从茶叶枝条的收集、粉碎、发酵、翻堆、后熟、包装到运输的整个流程,建立模型计算出各个作业环节的碳排放量,最终经碳足迹核算,三青农业的有机肥碳足迹为15.85g CO2e/kg。
为进一步提升产业“含绿量”,古市镇还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和产业低碳转型上持续发力,并且积极采取措施整治提升闲置和低效用地,促使9家企业完成了总面积达210亩的土地整治工作。这些举措彰显了古市镇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坚定决心和扎实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