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报道

您的当前位置:
青田“侨乡生态卫士”领航研学 探索稻鱼共生智慧与发展
来源:市生态环境局 发布时间:2025-08-04 09:47 访问次数:

今年6月5日,青田“侨乡生态卫士”环保志愿服务队正式授旗成立,持续联动社会各界推进生态保护实践。7月1日至3日,志愿服务队联合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鱼跃青田,稻香千年”社会实践团队,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青田县方山乡石前村核心区开展研学活动,聚焦丽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探索生态修复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的青田路径。

青田“侨乡生态卫士”领航研学1.jpg

实践团队展开宣讲

领略文化底蕴 感悟生态智慧

研学首站来到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这座由法国建筑设计师鲁伟设计的博物馆,主体外观线条呈流线形,宛如鱼儿在稻田河中游弋,还借中国古典园林“借景衬景”之法,让钢筋水泥建筑与自然生态和谐相融,生动诠释人文与自然共生理念。更值得关注的是,青田稻鱼共生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已成功入选浙江省2025年度首批省级名单,为这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注入新动能。

青田“侨乡生态卫士”领航研学2.jpg

实践团队参观稻鱼共生博物馆

走进场馆,馆内六大展厅全方位展示了稻鱼共生系统的历史渊源、生态模式与文化传承,为团队成员勾勒出一幅脉络清晰的稻鱼共生系统立体画卷,在这里,抽象的生物多样性知识变得可触可感。

社会实践团队队长凌杭红结合展陈内容开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两山”理论宣讲。“侨乡生态卫士”志愿讲解员则着重解读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丽水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的重要嘱托,阐述了这对于当时经济社会欠发达的丽水的重要意义。

走进田间地头 探寻发展之道

第二站,走进龙现村稻鱼共生核心保护区。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的核心区域,龙现村曾获多项荣誉。团队实地体验了特色研学路线,观察多元生态系统,感受稻鱼、稻蛙等共生的原生态生物多样性。村民吴勇强现场详解了稻鱼共生系统的运作机制——通过精准的时序管理和生物间的互利共生,实现了化学投入极低与生态修复效益的双赢,形成了“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 的生态丰产模式。

青田“侨乡生态卫士”领航研学3.jpg

实践团队详细了解龙现村相关情况

2024年,青田全县稻鱼共生系统面积稳步增长达7.01万亩,其中水稻平均亩产450公斤,田鱼平均亩产35公斤,总产值达到3.4亿元,同比增长11.8%。在增产增效的同时,青田凭借其独特的生态价值,入选“联合国生态恢复十年”案例,为我国山区农业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可复制的青田样本。

探索融合之道 展望农业未来

第三站,愚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徐冠洪首先分享了“稻鱼共生有机循环模式”的实践经验:通过深化与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协作机制、引入数字化设备 “数智赋能”,优化养殖模式,实现了稻田生态平衡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在交流环节,志愿服务队梳理出团队在调研过程中提出的疑问清单,分类引导企业专业人员针对性解答,悉心听取并记录团队成员针对青田高质量发展提出的专业性意见,让高校理论视角与本地实践需求形成更精准的碰撞。

青田“侨乡生态卫士”领航研学4.jpg

实践团队参观愚公农场

“从博物馆的文化溯源到田间地头的生态实践,再到企业的创新探索,我们真切感受到‘稻鱼共生’不仅是千年农耕智慧的结晶,更是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范本。”行程快结束时,实践团队成员这样感慨。

此次研学活动中,“侨乡生态卫士”既搭建了校地协作桥梁,又收集了实践问题与发展建议。未来,志愿服务队将持续深化与高校、企业的合作,汇聚各方智慧,让千年农耕智慧在新时代绽放更多光彩,助力青田走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